湖北日报讯(记者李仁玺、通讯员田甜)9月28日,“融合之路——昭君文化展”开幕式在宜昌博物馆举行,从7个省(自治区)汇聚而来的近200件(套)文物再现昭君出塞的历史和场景。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王昭君肩负和平使命,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这一举措超越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考量,成为汉匈双方实现长期和平、增进互信、促进经济文化繁荣的关键一步,是中华民族走向更深层次团结共荣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千百年来,“昭君出塞”的故事被各民族的文人墨客深情咏叹,被各族民间艺人口耳相传,更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中,形成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昭君文化”。
此次展览的内容分为“汉匈争融”“团结使者”“千秋佳话”“文旅新篇”四大单元,系统梳理了从汉匈关系演变到昭君出塞的历史脉络。展区不仅以实物陈列的方式呈现历史,还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区,让广大市民沉浸式感受昭君时代的文化氛围。当天的展厅内人流如织,众多嘉宾与游客驻足于展柜前,凝神欣赏跨越千年的文物珍品,感受昭君故事背后的深厚历史底蕴。
据了解,此次展览汇聚了来自内蒙古、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等7个省(自治区)20家文博单位近200件/套文物,涵盖青铜器、陶器、瓷器、书画等多种类型。其中,兴山县民俗博物馆展出“一刀平五千”铜币、“诏假司马”铜印等四件文物。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不仅呈现王昭君个人的历史贡献,更要展现她所象征的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永恒主题”兴山县民俗博物馆馆员吴伶俐说,融合之路串联起昭君出塞沿线地区,是民族融合的象征,昭君出塞到达的不是终点,而是沿线人民一家亲的起点。
本次“融合之路——昭君文化展”将持续展出至2026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