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军 李玉麟
线香袅袅,幽兰在侧,古琴低沉……洪山区区级非遗传承人陈思中以鄂东“东腔调吟诵”念出“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罗田口音的诵读余韵悠长。9月11日,记者走进东腔调吟诵研究所,探访文华学院的非遗传承创新之路。
古音吟诵:“不能断在我这一代”
谈及“东腔调吟诵”,陈思中提及父亲陈述的传承脉络。明末清初,陈述受教于罗田私塾先生郭杏村、郭九如,二人将黄冈东腔戏旋律与古诗词朗诵相结合教学。儿时,陈思中常伴父辈吟诵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高中时又从语文老师闻凯处习得平仄声韵、韵脚收声之法,完整承袭技艺精髓。
2003年,陈思中成为文华学院首批负责人之一,2014年学院转设为民办本科后任副院长。2012年,学院大学生成人礼需传统念诵贺词,他重拾这门技艺。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吟诵田野调查研究”(全国社科重点项目)采录其吟诵作品,让他意识到这门“读书腔”正逐渐消亡,立下“不能断在我这一代”的誓言。
非遗活化:千年技艺的当代共鸣
为保护传承,湖北省文化厅、教育厅便联合批准在文华学院成立非遗中心,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方向,在全省22家同类中心中独树一帜——其他中心多聚焦单项非遗保护,而该校方向综合性强、难度高。学校随即把非遗特色定为校园文化核心,每年拨付专项经费保障运营,委派副院长陈思中任非遗中心副主任,统筹全校非遗工作。
“用古琴的中正平和,调和现代生活的浮躁。”陈思中团队为东腔调注入“琴韵”新活力,首创出“东腔调吟诵琴歌”,让古琴与吟诵碰撞出奇妙火花。
这一创新始于2016年,当时陈思中开始潜心研习古琴技艺。他说:“古琴承载着文人风骨与天地哲思,和东腔调吟诵的气质特别契合。”他尝试将二者融合,不仅为《阳关三叠》《凤求凰》等传统琴歌赋予东腔特色,还从《四库全书・钦定诗经乐谱全书》等古籍中发掘出《鹿鸣》《关雎》等30余首诗经弦歌,结合诗词主题自主打谱弹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经》琴歌系列。
2023年3月,东腔调吟诵成功入选洪山区第六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25年1月陈思中也获评该区第六批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让这门古老艺术正式“登堂入室”。
体系搭建:从校园根基到社会延伸
“许多学员是学校老师,无意间推动了传承体系搭建。”传承弟子肖金云博士说。自2017年起,文华学院按“一师一非遗技能”选拔教师,选派年轻教师参与传统体育、音乐、手工等培训,建成“老—中—青”人才梯队;学生层面,选拔优秀者进入私教班任“非遗小能手”,毕业后可回校任助教、讲师,部分毕业生还将非遗课带入中小学,形成“大学——中小学”传承链。
青年教师成为中坚力量:肖金云将吟诵、琴歌融入省级一流课程;谭润芳融合武术与古琴,组建大学生古琴社;朱怡婷深耕教学,开展数十场公益讲座。科研方面,中心围绕非遗校园传承、社区共建形成10余项课题(涵盖洪山区级至省级),如《非遗视角下的戏曲进校园传承路径研究》,还参与教育部语用司项目,预计2026年出版吟诵、琴歌等教材。
市场化探索上,非遗中心构建“高校 社区 景区 企业”模式:将古诗词、汉服等元素融合,打造《阳关三叠》《陋室铭》等情景剧,2021年为东山小镇国庆开街节展演3天,2022-2025年服务森林公园油菜花节;为企业定制少儿古琴弦歌、成人研修课程,2025年7月与国梁习学堂合作“武汉润心礼孝”夏令营体验课,目前已与3家企业达成合作。
从大别山私塾吟诵到高校课堂弦歌,再到街头巷尾的文化体验,文华学院以“传承 创新”构建非遗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在长江文明画卷上续写篇章,让非遗成为现代人的精神滋养,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