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近日,两名游客在司马台长城烽火台墙体上用石子刻画姓名及图案,北京密云警方对二人依法作出行政拘留并处罚款的处罚。
在文物古迹上刻字的新闻不少,长城可以说是“重灾区”。曾有报道,长城上不仅被刻过中文字,还有不少外国文字,不同语言的“留念”层层叠加,对长城的伤害也在层层叠加。有专家表示,在长城上刻字无法修复,盖上或抹掉都会造成二次伤害。这意味着每一次不文明行为,都在给千年文物留下永久“伤疤”。
“在文物古迹上刻字违法且会被罚款”的常识,早已通过新闻报道、景区警示等方式反复普及。破坏文物刻字留念,多多少少都有“明知故犯”的嫌疑。一方面,相较于文物不可逆的损伤,拘留和罚款的“代价”显得微不足道;另一方面,部分游客缺乏基本的规则意识,将旅游放松等同于随心所欲,把个人私欲凌驾于公共规则与文物保护之上。
这种规则意识的缺失,在旅游场景中屡见不鲜:有人为博眼球,擅自闯入丹霞地貌核心区,脚踩千年红色岩层还拍摄视频炫耀,让自然奇观留下永久伤痕;有人图方便,无视博物馆“禁止触碰”的警示,翻越护栏触摸珍贵文物,用鲁莽之举威胁文物安全;有人逐私利,在景区长期霸占拍照机位,导致大量游客排队等待,过度占用公共资源……这些行为看似小事,实则是对公共规则的漠视,对他人权益的侵害。
旅游虽然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活动,但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刻字留念这类不文明行为,不仅破坏了文物的历史价值、自然景观的原始风貌,更划伤了社会的文明肌理。古人早已深知规则的重要性,“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这些古训穿越千年,依然在提醒我们:社会运行需要规范,只有当规则成为共识、形成约束,人们才能循礼而行,社会才能有序发展。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规则更是支撑社会肌体的“筋骨”,它框定了个人行动的边界,让公共生活既有温度,又有秩序。
国民规则意识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以教育为根基,在学校教育、社会宣传中融入文物保护理念与规则意识培养,让“守规则“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完善刚性的规则体系,适当提高破坏文物、违反公共规则的违法成本,让“不敢违”成为底线共识。唯有将刚性约束与柔性教化相结合,构建成风化雨的文化环境,才能凝聚起全社会的文明共识,让文明旅游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