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政策全面落地。这一改革打破了户籍限制,简化了登记程序,取消了户口本作为必需材料的要求,这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体现。在为这项便民政策点赞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婚姻登记程序的简化只是第一步,要真正保障婚姻家庭幸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还需要在配套服务上做足“加法”。
新政策不仅解决了流动人口“回乡登记”的奔波之苦,更通过信息共享和部门协同有效落实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服务理念。然而,程序简化可能带来婚姻信息审核难度增加、个别地区历史数据不完整等问题。这就要求民政部门加快完善全国婚姻登记信息数据库,加强与公安、法院等部门的数据互通,防止重婚、骗婚等违法行为发生,为婚姻登记“减法”筑牢技术防线。
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配套服务的“加法”显得尤为迫切。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22年修订)明确规定“禁止以恋爱、交友为由侵害妇女权益”,但现实中仍存在利用跨省婚姻登记漏洞实施婚姻诈骗、隐瞒重大疾病等侵害妇女权益的现象。这也警示我们,在简化登记程序的同时,必须强化婚姻登记前的告知义务和诚信承诺机制,应在登记环节增设妇女权益保护告知程序,明确关键信息(如病史、婚史)的查询途径及法律救济渠道。民政、妇联、司法机关等建立联动机制,对涉嫌婚姻欺诈的行为实施联合惩戒,让妇女权益保护的“安全网”随着登记程序的简化越织越密。
加强婚姻咨询辅导服务,是配套“加法”的重要一环。2024年我国离婚率持续攀升,呈现离婚总量增长、增速加快、离婚年龄前移等特征。2020年9月,民政部、全国妇联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不断加强和改进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有效提高群众营造幸福婚姻、建设美满家庭的能力,引导建立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武汉市在各区婚姻登记处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为有需求的当事人免费提供一对一的法律咨询、情感辅导、心理疏导、纠纷处理和婚前教育等服务。这种“登记简、服务优”的模式说明,程序简化与服务优化可以并行不悖,特别是在“跨省通办”背景下,更要注重地域文化差异对婚姻关系的影响,帮助新人们建立正确的婚姻观。
近年来,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不良婚俗在一些地区抬头,成为年轻人的沉重负担。《民政部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23〕15号)明确要求“反对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在登记程序简化的同时,应加强婚俗新风尚的倡导。可结合地域文化创新形式,通过集体婚礼、红白理事会等载体,让文明婚俗与便捷登记相互促进,共同为婚姻幸福保驾护航。
婚姻是家庭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以程序“减法”换取民生便利,体现了政府服务理念的升级。但要让这份便利真正转化为幸福,还需要做好配套服务的“加法”。这既需要政府部门完善制度设计、加强资源投入,也需要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和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只有多方合力,才能在简化程序的同时守住质量底线,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传递人文关怀,最终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达娃央拉(武汉市青山区“青评调”网评团队、冶金街道)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