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红霞 李冲
新闻研修班学员 万雪芬 通讯员 高媛
“秧好一半禾,水足三分收。”眼下,正值中稻育秧移栽期,我省春灌迎来用水高峰期。据介绍,3月1日春灌以来,截至5月12日,全省331处大中型灌区开灌,累计灌溉用水9.19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483.45万亩。
“硬件”更完善,“软件”更智能。今年春灌,随着一些新技术新设备的投用,荆楚大地的渠道和农田里尽显新气象——无人机巡渠,闸门泵站远程控制,灌溉效率不断提升,见证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新质生产力蓄势突破。
以前花一天干的事,现在1小时完成
绿水堰水库承担着天门和京山两地7.8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
“选择闸门编号,输入开度、密码,就能远程操作闸门。”5月12日,天门市引汉灌区新堰管理段段长徐文刚拿出手机,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演示灌区信息化改造后的变化。
闸门启闭,决定水流流量和方向,是调水的水龙头。
以往开关水龙头,需要先到闸前实地看水位、测流速,再人工手动调整,“现在不用跑现场了,动动手指就可完成调度。”徐文刚介绍。
永新干渠是引汉灌区的骨干灌渠,13公里的渠道上装有23个视频摄像头,通过这些前置“眼睛”,闸前水位、流速一目了然。今年春灌期间,永新干渠水位偏低,渠道末端农田存在取水难风险,引发信息化系统预警。
徐文刚介绍,灌区迅速调度,通过开启河山节制闸、关闭新堰节制闸等联合调度手段,抬高永新进水闸前水位,3个乡镇的8万亩农田供水得以全覆盖,“以前要花一天才能完成调度,现在1小时就可以完成。”
“今年旱情持续,处于灌渠尾端的8个乡镇90多万亩农田也得到灌溉。”引汉灌区工程管理处副处长靳玉莹介绍,灌区承担着全市188.83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春灌期间,综合用水量和水位等信息,及时关闭不需要用水的闸门,将灌溉用水精准送到需水农田,确保全渠段上下游乡镇均衡受益,针对处于尾端的乡镇,通过增加灌溉时长和频率以保水供水。
靳玉莹介绍,引汉灌区一共有13座自动化控制闸门,可远程开启、关闭,闸门高度误差不超过2%,确保水流合理分配到各渠道,提高配水效率。
“雷达哨兵”盯紧每滴水去向
无人机在绿水堰水库灌区的渠道上空巡航。
在天门市皂市镇长寿村,清澈的水流顺着绿水堰渠道向前奔腾,在渠道边上,一座座新建的白色雷达流量监测站格外醒目。
“设备是今年4月建成,正在调试。”绿水堰水库管理处副处长王跃介绍,设备建成以后,可以更加精准全面掌握长寿村的用水情况,也为掌握农田墒情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据介绍,悬挂在水渠上方的雷达流量监测站,能够测出水位和水流速度,再根据断面面积,得出断面流量,数据自动上传到平台。
“工作人员不用到现场,渠道每天的过水量,在水库管理处的中控室内一目了然。”王跃介绍,掌握用水数据,最终将达到节约用水的目标,提高用水效率。
“超过核定用水量就得付费,现在大伙儿都算起了‘节水账’!”长寿村党支部书记杨建军正带领村民清理渠道,田野里,汩汩清水汇入农田,种植户们正忙着泡田、整田。
王跃介绍,春灌前,水库管理处已按照作物类型、田块面积核定各村用水配额,并通过“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以及入户宣传和村里的广播站等宣传节水政策,“去年,我们灌区共节约了111.74万立方米水量。”
据介绍,除了雷达流量监测站,天门市还采取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时差法流量监测站、AI智能视频水位监测站、泵站以电折水监测站等多种方式,全方位采集用水数据,实现对农业用水量的动态监控。
“千里眼”夜间也能精准识别渗漏点
夜幕下,一架闪着信号灯的无人机正在绿水堰灌区的渠道上空巡航。当飞至闸门处时,它悬停片刻,用“火眼金睛”仔细扫描每个角落——这是天门市绿水堰灌区数字化巡渠的一幕,水库主要为天门和京山的7.8万亩农田提供水源,5月6日下午开闸为灌区送水后,无人机承担了大量夜间巡查任务。
“过去巡渠靠双腿,现在有了‘千里眼’。”绿水堰水库管理处处长魏凯告诉记者,这套“无人机+传感器+调度中心”的智能监测系统,让60年老灌区焕发新生,据介绍,无人机配备热成像功能,夜间也能精准识别渗漏点。
“除了无人机,渠道关键部位装上了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运行状况传回调度中心,渗漏、堵塞等问题第一时间就能被发现。”魏凯介绍。今年春灌以来,灌区为周边农田供水144.2万立方米。
眼下,天门市罗汉寺闸除险加固工程正如火如荼地推进,这座汉江遥堤上唯一的引水枢纽,被喻为天门抗旱保灌的“水龙头”,江水再经过罗汉寺闸进入天门市引汉灌区。省汉江河道管理局管理分局局长向江涛介绍,信息化改造也是工程的一部分,工程完工后,巡渠也有了科技手段。
天门市水利和湖泊局农水科科长谭凯介绍,天门正根据湖北省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编制天门市灌区“十五五”规划,未来,北斗定位、区块链等技术将实现“空中无人机巡渠、地下传感器监测、云端大数据调度”的智慧化管理新格局,让传统水利插上科技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