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著名楚文化研究专家、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玉堂应邀在武汉文史讲坛开讲。他结合历史典故与现代启示,以“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等六大核心为脉络,系统梳理了楚文化的根脉与精髓,生动阐释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刘玉堂教授主编的《楚脉千秋》一书,被列入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向全省干部群众推荐的四本好书之一。
“黄金千两不如季布一诺”,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也曾是楚地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句话。从古代的“一诺千金”,到今天的“信义兄弟”“信义父子”“信义油匠”“良心秤姐弟”,诚信守诺的精神一直在荆楚大地传扬。“诚信”品格之所以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食人之禄,须忠人之事”“言必信、行必果”“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至今被誉为“礼仪之邦”。今天,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和普遍欢迎,塑造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礼仪之邦”的美誉是实打实的由政府公信力、社会征信力、个人忠信力等多重因素构筑的综合文化软实力。从商君变法“徙木立信”的典故到汉高祖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的轶事,从楚庄王对“忠信”使者解扬网开一面的气度到楚人季布“诚于一诺”的佳话,从曾参杀猪的育儿智慧到宋濂借书的美谈,“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无论在荆楚大地、长江流域,还是在泱泱华夏、边陲小镇都是源远流长。
与中华文化“口头约定”一言九鼎不同,与讲求“和谐有序”的中华文明基因不同,西方人的骨子里向来充斥着“法无禁止皆可为”的丛林法则,完全不知诚信为何物。比如,最近美国朝令夕改的“弹簧关税”,正在透支着美国政府的公信力,其国家形象必将伴随美元霸权衰弱而轰然倒塌。中国的发展不但给新兴发展中国家寻求现代化带来了新的选择,同时也正在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确定性”“机遇性”和“未来性”。中国长期以来致力于构建构建基于对话与信任的伙伴关系的努力,一定代表着全蓝星人类文明的总体走向。
诚信带来信心,信心铸就信仰。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之所以能够长期执政,备受拥护和爱戴,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始终富有“公信力”的大党。“八一”南昌起义后,硕果仅存的800人最终完成“井冈山会师”,他们用信仰告诉世人为什么“因为相信才会看见希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所以能够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会师陕北,是因为红军战士们相信党中央只需“跟着走”,这个军史上的奇迹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和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播撒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是因为,每个人入党之前都会举起右手、面向党旗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背后一定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知行合一的纪律约束。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进入新时代,兑现“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党和国家说得最多的就是希望央企国企和民营企业家坚定信心做好自己的事,共同打造“百年老字号”,共同打造公平活力有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视诚信如生命的“楚商”闻令而动,在高新技术领域、重要民生领域不断探索新模式、尝试新业态,引领更多人用行动提振信心,用业绩鼓舞斗志,用信仰抵御风险。
百年变局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刘玉堂先生在《楚脉千秋》一书中所提炼的“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为共同守护礼仪之邦“千年老字号”的楚脉源流做出了新贡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文江(汉江师范学院“红笔”网络素养研究中心负责人,省社科联“文安平”网评团队成员)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