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国家烧伤与整形外科研究所内,武汉市第三医院援孟医生与当地医生合作进行手术。(受访单位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雪茹 龙华
通讯员 张素华 汪峥
10月20日的武汉,秋阳透过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办公室的玻璃窗,落在烧伤科副主任刘淑华桌角的蓝色工作手册上。面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她翻开这本曾随身携带的手册,扉页上密密麻麻记着7月援助孟加拉国时的诊疗要点。
这段援外经历,是刘淑华职业生涯中的一段特殊记忆,也悄然揭开了武汉市第三医院跨越半世纪的医疗援助篇章。
急救本色
生死时速里写下的“中国答卷”
2025年7月23日下午,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的紧急集结令骤然响起。两天前孟加拉国空军教练机坠毁的事故仍在发酵——超百人受伤,其中大量烧伤患者生命垂危,孟方紧急向中国求援。
“药品能救急,但此时此刻比药品更稀缺的是医生。”刘淑华主动请缨,一支由5名资深医护组成的医疗队连夜完成集结,带着医院自制的烧伤药膏、纳米银敷料等关键物资,于24日深夜飞抵达卡。
7月25日清晨,湿热的空气里还飘着消毒水味,医疗队已在孟加拉国国家烧伤与整形外科研究所投入战斗。“这里相当于国际医疗联盟,目标只有一个:抢时间救人。”刘淑华带领团队与孟、新、印三国医生联合会诊,首日便完成3台紧急植皮手术。面对7名危重伤员的感染危机,他们独创“分区扩创植皮+敏感抗生素联用”方案,用带来的特效药控制住创面溶痂;没有专用设备,就用低温吹风机定时吹干创面,这个“中国办法”迅速在全院推广。
7天里,医疗队主导10台重症手术,22名重症患者全部脱离生命危险,孟临时政府首席顾问尤努斯动容赞叹:“中国是孟加拉国真正的朋友,希望孟中两国加强医疗领域合作,为民众带来更多福祉。”
这份极速响应的本能,早已刻进医院的基因。2001年支援秘鲁重大火灾事故,武汉三医烧伤科医疗队20多天参与指导治疗超过百名烧伤患者;2008年汶川地震,医护团队历经11次手术、输注万毫升血液,为双下肢挤压综合征患者保全双腿,88个日夜坚守换来40名伤员全部痊愈返乡,医院获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从国内到国际,“极速响应、精准救治”是始终不变的底色。
薪火相传
留下“永不走的医疗队”
2021年阿尔及利亚艾因迪夫拉医院的手术室,无影灯将两双手拢在同一束光里——杨飞的指腹轻按在当地医生的手背上,引导滚轴刀以45度角贴紧皮肤:“刀刃稳一点,头皮供区一周就能愈合,患者少遭罪。”
杨飞作为武汉三医第27批援阿队员,一年半的时光里,不仅为8岁并指男孩解开指尖缠绕的瘢痕,给60%烧伤面积的患者闯过4次植皮难关,更把“头皮取皮术”“美容缝合”的核心技艺,拆成“持械力度”“缝合间距”等细碎知识点,手把手教进当地医生的肌肉记忆里。“中国医生带来的不只是手术,更是能救命的技术。”当地医生的感慨,成了技术传递最生动的注脚。
这份“授人以渔”的坚守,早在2001年便由烧伤科护士丁汉梅埋下种子。彼时阿尔及利亚缺医少药,面对17岁少年70%的烧伤创面,没有生物敷料的她和王维干医生,只能把头皮剪成绿豆大的微粒,像播撒生命的种子般铺在焦黑的皮肤上。经过10余次大小手术和精心换药,病人最终抢救成功。备皮、换药,当止血钳夹着刀片划过皮肤时,竟能做到“零破损”——“当时她们纷纷为我鼓掌,总是邀请我去给危重病人剃光头,最后我也是手把手把这项技艺教给了她们。”两年间,她和她的团队,为当地培训了九批医疗队。20多年过去,丁汉梅提起这段往事,眼里仍闪着光。
自1964年首批援阿医疗队踏出国门以来,武汉三医的足迹从地中海沿岸的小城,延伸到撒哈拉沙漠边缘的诊疗点。如今杨飞团队更捧回“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的奖牌。数十双手传递的不仅是器械与技术,更是能扎根生长的“医疗火种”。
援助成脉
融进医者血脉的大爱文化
“虽已退休,但看到年轻队员出征,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 退休主任护师丁汉梅的书桌里,至今放着2001年援阿时的工作笔记,泛黄的纸页上记着“备皮时水温38℃”“换药时要轻提纱布”,她常把这些细节讲给新一代援外队员听,让“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顺着岁月流淌。
这种精神早已渗进医院的每一寸肌理:玉树地震发生后,全院1080名职工凑齐7.6万元捐款,7名队员在高原缺氧的夜里,每天工作15小时搭建临时病房;上世纪80年代,受命支援河南柘城县时,外科医生张昌贤半年内制定出当地首个脑外科治疗常规,被聘为县医院名誉院长。
从1964年首趟援阿之旅,到如今跨越山海的救援与帮扶,武汉三医的援外史早已不是简单的任务清单,而是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当杨飞带着阿尔及利亚烧烫伤患者及家属的好评回国,当丁汉梅在颁奖台上想起北非病房的晨光,当年轻医生翻开前辈们写满字迹的救援日记——那些藏在手术台后的坚守、融在教学里的耐心、刻在岁月中的大爱,正像一束束跨越国界的光,照亮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