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纪平
10月6日,广东省惠州市,一男子称旅游时点炒蛏子和炒螃蟹两个菜花了661元引发关注。“问价格的时候不说,让我们先吃,就这样强行留住了我们。”
当事人抖音账号截图
10月6日,涉事餐厅老板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顾客点菜时已明确告知价格与斤数,将公开监控视频并强调所有菜品明码标价。
10月7日,记者注意到,当事男子已在自己的抖音账号上发布消息称老板给他退了400元。(10月8日扬子晚报)
游客多次询问价格遭回避,商家却事后称“明码标价”,双方各执一词时,最终争议被400元退费、游客删视频的处理收场。
双方各退一步,以妥协方式解决,看似处理高效,实则留下行业隐忧。从游客角度,删除视频换得部分退款,看似减少了损失,却可能让更多潜在消费者失去“避坑”参考;从店家角度,400元退款或许只是“息事宁人”的成本,而非“主动纠错”,真正反思定价透明度与服务诚信问题。调解聊天记录的公布,虽回应了公众知情权,但核心的“价格是否明码”“分量是否合规”等关键疑问,仍未得到明确解答。
也就是说,“各取所需”的和解,并未触及“天价海鲜”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否存在价格欺诈、是否做到提前明码标价。
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不能依赖消费者与商家的私下妥协。靠曝光视频来对抗“宰客”,靠网络舆论来试图维权,是个体的较劲,靠的是运气,不是长久之计。
旅游消费的信任,从来不是靠“退钱删视频”就能重建的。若每次“天价”争议都止步于个案和解,不推动行业规范与监管落地,只会让“海鲜刺客”换个地方继续潜伏,最终伤害的是整个旅游市场的口碑与活力。
这场争议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让店家主动退费应该有个说明。是认识到自身存在不合理经营行为还是迫于网络舆论压力?这400元是怎么算出来的?是确实价格虚高的部分还是随口答应以平息纠纷的?是自愿退费的还是有监管部门的介入?这些疑问,也需要厘清。
当然,消费纠纷处理,不应仅停留在个案层面。唯有监管部门主动上前,对“先消费后定价”“模糊标价”等行为严肃查处,同时畅通维权渠道,让消费者有更有效的投诉出口,才能真正筑牢旅游消费的信任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