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金凝
一
初到南昌,已是晚上。不顾舟车劳顿,立马来到了滕王阁。这座矗立在赣江之滨的名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灯火璀璨,在夜色中格外辉煌夺目,壮丽巍峨。
千年名楼,屡毁屡建,重建达29次。现在的滕王阁于1989年重建而成。它承载着王勃的诗意,在今夜依旧绽放着“瑰玮绝特”的独特魅力。
我在楼阁中徘徊,想象着千年前的那场盛宴,宾客满座,觥筹交错,谈笑风生。洪州都督本想让女婿孟学士当众作序彰显才华,率真自信且自负的王勃却主动提笔作序,就此挥毫泼墨,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全场惊叹,都督也彻底折服。那时的他,年仅26岁,正处于人生低谷。因之前的“沛王斗鸡赋”事件被逐出长安,后又因擅杀官奴被判死罪,虽遇大赦免死,但父亲也受牵连被贬。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那是怎样的孤独迷茫?“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又是怎样的不甘不服?
一篇《滕王阁序》落下句点,就此千年前的江景、楼阁,用文字定格成永恒的惊艳。
但就在他写完《滕王阁序》后约一年,在返程渡海时溺水受惊,随后病逝,令人扼腕。他的早逝也让《滕王阁序》成为文学史上的“绝唱”,更添传奇色彩。
一篇文章让一座楼大放异彩。此后,白居易登楼吟“滕阁中春绮席开”,杜牧题诗“滕阁秋风起浪花”,范仲淹、王安石也在此留下墨迹。
如今的我们为一篇名文而来,为一座奇楼而来,为一段历史而来,更为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而来。
二
为了一眼目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景,第二天傍晚,我来到南昌最火的网红日落打卡地朝阳江滩公园,它视野开阔,一览无余,有着“南昌小镰仓”的美称。
只见夕阳缓缓西沉,将天边的云霞染成了绚烂的橙红色。起初,只是淡淡的一抹,渐渐地,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浓,像一幅被晕染开的水彩画,铺展在天地之间。
就在这时,一只孤鹜从江面掠过,不,是一架飞机,翅膀划过晚霞,留下一道灵动的剪影。它与那漫天的落霞相映成趣。
我连忙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刻,这不就是王勃笔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吗?千年前他眼中的画面,此刻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在我眼前。
再看江面,秋水浩渺,与远处的天空连成了一片。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整个天地都被这金色的光芒所笼罩。
“秋水共长天一色”,原来是这般的壮阔温柔。
那一刻,我无端欢喜,兴奋地把照片发给了我的爱人,他回复给我一个竖起的大拇指,并说:“看来王勃没有骗人。”
我莞尔一笑,回复他:“现场比照片更美。”
一篇文章,打开了古今对话的大门,让我们与千年前的文人,在同一片江景下,共享着相同的心跳与赞叹。
赣江的岸边,不仅有这绝美的江景,还有许多动人的画面。
不远处,一对年轻的情侣依偎在一起,静静地看着夕阳。我看着他们的背影,猜想他们的脸上一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还有几个年轻的女孩子,拿着手机和三脚架,在江边拍着视频。她们面容姣好,在镜头前摆着各种姿势,脸上带着自信灿烂的笑容。
她们是在记录这美丽的景色,也是在记录自己的青春芳华。
年轻真好!
远处赣江落日熔金,云霞似火,摩天轮与楼宇错落有致。暮色渐浓时,一弯新月悬于天际,岁月温柔,时光静好,尽在这帧黄昏里。
我想,王勃若是看到这些年轻人活力四射,这些高楼林立云霄,该是如何妙笔生花呢?
终于来到课文中的滕王阁,体验到了千古第一骈文中的意境,奔赴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约定,心,喜不胜喜;缘,妙不可言。
不禁感叹文字的力量,它能超越时代阻隔,跨越千年时光,将一份美好与感动原封不动地传递到后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