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评论员 陈泉
大江流日夜,极目楚天舒。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对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要求,湖北坚决以高质量发展推动支点建设成势见效,努力为全国发展大局贡献力量。湖北省委要求武汉要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黄陂作为武汉市占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城区,以“空港门户”为笔,书写了一部区域创新发展的现实样本。
黄陂区的成功不在于单一领域的突破,而在于将区位优势、产业势能、城乡融合转化为系统性的“区”动力,为中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交通枢纽的“流量裂变”是黄陂的破局之钥。 沿江高铁天河站2028年6月投入运营后将与天河机场形成“空铁一体化”布局,让黄陂从地理枢纽升级为经济枢纽。这种“时空折叠”效应不仅缩短了物理距离,更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聚,催生出临空经济、跨境电商、低空经济等新业态。当高铁列车与货运航班在黄陂交织,区域经济正经历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的质变。
产业迭代的“链式思维”是黄陂的攻坚之策。从比亚迪刀片电池到周大福珠宝,从轨道交通基地到信创产业园,黄陂的产业布局展现出“传统升级+新兴培育”的双轮驱动逻辑。更值得称道的是,其低空经济产业园、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园区等前瞻布局,彰显了突破技术难题的雄心。这种“补链强链”与“无中生有”并举的策略,正是中部产业突围的关键。
城乡融合的“生态经济”是黄陂的点睛之笔。 木兰生态旅游区以“冰雪经济”“民宿矩阵”重构乡村价值,甘露山滑雪场打破南方旅游季节性魔咒,2000家精品民宿实现从“农家乐”到“乡愁经济”的跨越。这种“微改造、精提升”的乡村振兴模式,证明生态资源可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资本,为中部地区探索“两山”转化提供了鲜活案例。
黄陂的实践揭示了区域发展不是要素的简单堆砌,而是对区位禀赋的精准了解、对产业趋势的前瞻把握、对民生需求的深度回应。当2028年天河站的高铁笛声响起,黄陂必将以更强劲的“区”动力,在湖北建成支点的征程中,跑出中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