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日,一架装载有800毫升血液的无人机从武汉血液中心飞往武汉亚心总医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 徐尚思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和新一代数智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低空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已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准确把握低空经济的内涵及其意义,才能有效运用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成果,促进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低空经济之所以被称为新质生产力,是因为其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突破了传统生产力的边界,形成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和价值创造逻辑。这一判断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来展开分析。
从劳动者的角度看,低空经济具有高科技属性与产业融合属性,对各类从业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性要求和专业性要求,客观上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结构和组织形态的优化。
从劳动资料的角度看,低空飞行器作为低空经济最为核心的生产资料,是各种低空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物质载体。这些低空飞行器具备飞行灵活,应用场景多样化的特点,具有显著优势。
从劳动对象的角度看,低空经济不仅能够直接促进低空空域的开发和使用,拓展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空间范围,而且在农业生产、地质勘探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能够以新的视角和方式拓展人们对原有劳动对象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各类劳动对象的利用效率。
低空经济横跨了一二三产业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在新赛道上不能掉队”。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亟待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既然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它必然会引起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其包括的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和综合服务四个领域,横跨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因此,要强化融合意识,切实提升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分工协作,多产融合,才能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基础通信网络、感知网络的完善是行业发展的基石,必须依托先进的航空、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为载体,然后引领交通、物流、巡检、农林植保、应急救援等多领域和多产业的变革。也就是说,低空经济是依托低空飞行活动牵引串联的系列相互关联的产业经济活动,不仅包括上游生产制造飞行器所必需的材料、零部件和分系统的行业企业,还包括中下游低空飞行器组装集成制造和测试试飞、设施配套和低空服务等领域。
分工细化、协作深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本质特征。在上游环节,低空经济牵引高端材料、精密零部件、智能化系统等基础产业的改造升级,倒逼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在中游环节,飞行器整机制造与测试试飞、空管系统开发形成技术聚合效应,推动先进制造业、信息服务业深度融合。在下游环节,则以低空服务为核心,衍生了农业生产、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环境监测和文旅体验等多元化场景,使现代服务业嵌入到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牵一发而动全身。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性强、应用场景丰富,具有战略引领性、高增长潜力等显著特征。必须统筹兼顾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进而推动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深度融合发展,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需求和提升创新能力。
蕴藏巨大市场潜力的“新蓝海”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所呈现的综合经济形态特征,当下正通过多元化的应用场景,重塑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奏响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合唱,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低空经济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创新应用。在目前低空经济商业应用领域中,低空货运物流是其中较为成熟的。无人机在低空运输中的应用,不受城市道路限制,无须“修路建桥”,即可搭建运输网络。未来的“城市低空”,将是一片广阔的市场蓝海。发展低空经济,就是要把握其战略机遇,在这片“新蓝海”中有所作为。
低空经济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创新应用。为强化低空经济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加持功能,既要加快研制适应丘陵山地果林经济作物区的植保无人机,促进植保无人机多元功能的集成发挥,满足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和不同种类农作物对植保无人机的差异化需求,又要通过完善植保无人机购置补贴政策、增加社会化植保无人机农业服务等方式,努力提升植保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覆盖率。如湖北省秭归县用农业无人机吊运脐橙、喷洒农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果农的收入。
低空经济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应用。低空经济赋能社会治理成效突出,促进了巡检、应急救援、城市管理、森林防火、医疗救护等公共服务快速发展。如2025年1月,西藏日喀则发生地震,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搭载光电设备和合成孔径雷达,对震中区域进行多谱段侦察,实时传输房屋倒塌、人员受困点位等关键信息,突破高海拔、高寒、通信中断等极端条件障碍,为抗震救灾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持。
低空经济的异军突起,既是生产力跃升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突破,中国正在构建“人民需求—技术响应—制度保障”的良性循环。这一过程不仅验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更彰显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核心价值。未来,随着低空经济与民生需求的深度融合,必将成为推动共同富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