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经历冲突的俄罗斯,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
据俄罗斯卫星社报道,近日俄罗斯总统保护企业家权利全权代表鲍里斯∙季托夫表示,即使华盛顿和布鲁塞尔立即解除对俄罗斯实施的所有制裁,并再次向俄罗斯伸过手来,俄罗斯也不会再向西方靠拢,“相信我,不会有转向。”这不仅是因为西方现在和俄罗斯打交道的方式让他们难接受,也不是什么记仇的问题,而是人类的未来在东方。
季托夫这番话,基本符合现在俄罗斯国内的主流观点。然而,从过往历史看,俄罗斯也不能把话说得太死。
1992年,随着苏联的解体,新生的俄罗斯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时任总统叶利钦和他的自由派政府将国家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了融入西方国家的怀抱中。当时的俄罗斯,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急切地寻求着转型,试图在短时间内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一意愿在被称为“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的建议下,叶利钦政府实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改革。不幸的是,所谓的“休克疗法”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复苏,相反却导致了经济的急剧衰退、通货膨胀和生活水平的下降。社会的不公和贫富悬殊,让俄罗斯人对西化改革不满,曾经的向往与崇拜变成了对西方模式的深刻怀疑。
2000年普京登上总统宝座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依然坚持走向欧洲,美俄也在“911”事件之后在反恐问题上找到了共同立场,普京甚至允许美国在中亚设立军事基地以支援阿富汗战争,似乎重新点燃了俄罗斯与西方友好合作的希望。2007年民调数据显示,超过65%的俄罗斯人对欧盟持积极态度,对于美国的正面看法也有近45%。
随后2008年爆发的俄格战争和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打破了这种相对和谐的氛围,即便如此,俄罗斯亲西方的民意基本盘并未发生太大改变,直到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真正打破了俄罗斯人的幻想。
这场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迅速对俄罗斯实施了空前的经济制裁,银行被踢出国际支付系统、贸易受阻、资产被冻结,俄罗斯人也深受其苦,对西方的反感达到史上最强。根据当年9月的民调数据,近80%的俄罗斯人认为美国是“最敌对的国家”,而多数欧洲国家在俄罗斯人眼中的形象也日趋负面。俄罗斯社会的情绪和观点出现了巨大转变。
在此背景下,“向东看”成为俄罗斯的一个战略选择。随着与西方关系的恶化,俄罗斯开始更加重视与中国的关系以及加强与其他亚洲国家的合作。
如果说俄乌冲突初期,俄罗斯是不得不转向东方,那么俄乌冲突发展到今天,莫斯科已经从被动,变成了主动。
例如,能源出口的重心逐渐东移,液化天然气和石油出口至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逐年增加。同时,俄罗斯也开始与印度、越南等国增强贸易和军事联系。在此过程中,俄罗斯不再仅仅是寻觅替代西方市场的被动参与者,而是开始积极布局,试图在东方市场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俄罗斯的东方转向不止于经济层面,更是一种战略上的调整。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东方的崛起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季托夫所说的“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不只是一种说法,而是基于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深刻洞察。
在美国霸权逐步衰退的背景下,俄罗斯已经意识到,与东方国家更紧密的合作,尤其是中国,可能为自己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此外,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机构为俄罗斯提供了新的国际舞台,其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
俄乌冲突对俄罗斯国运的影响深远,正如俄罗斯的双头鹰国徽所显示的,莫斯科再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未来俄罗斯将如何在全球舞台上重新定位自己,我们将继续观察。